过去江南小镇街上最多的就是茶馆,走几步就能看见茶馆的水灶“嘟嘟”地冒着热气,沿街散开的堂口,摆满着桌凳,每当晨光曦微,人们即在茶馆相聚喝茶,茶客们大都相互熟识。热情地打招呼,大声地谈论着彼此感兴趣的事情,茶倌们提着铜壶,吆喝着穿梭在各桌和炤桌间为茶客们续着水,一派悠闲惬意,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见。
早年的乌镇据说有64家茶馆,大致分为“乡庄”和“街庄”,这两者各有不同,乡庄只做商务,有固定的主顾,街庄则下午也不熄炉,除了常客外还招待一些散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茶馆也按茶客的身份有上下等。
当时,乌镇有名的茶馆有应家桥的“访卢阁”、“访卢阁”、北花桥的“三益楼”、南花桥的“常春楼”等;当然,也不乏那些小茶馆,只有一小爿店面,放几张桌椅板凳,一只小炮台炉子,是以经济、实惠、方便作为经营的特色,也能吸引、聚拢一批下层茶客的光顾。
70年代,乌镇的茶馆不仅具有品茶、休闲、切磋茶道和享受文化品味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农家小买卖、交换农事种子、有的甚至将自家的鸡、鸭装在篮筐里,大家心知肚明,需求双方在茶座上谈妥成交价,出茶馆交割钱物。在茶馆里喝茶、听书,是禁止买卖的,茶馆店老板和茶客谁也不愿意破坏这规矩,至于带进来什么东西自己保管,茶馆不负责保管,只要不将牛、羊牵进店堂就行。嘿!别说,我还真的看到在茶馆门口系着好多羊,它们也随着主人来到茶馆,等待着新的主人。
那时的茶馆这块阵地也被革命的贫宣队占领了,茶馆里也充斥着革命样板戏,听的最多的也就是“沙家浜”的春来茶馆的“智斗”,茶馆里面唱茶馆,也算是物归其类吧。
快到年底的时候,我们连队的不少战友在星期天,来回奔走40里路,前往乌镇,一路走,一路收购农产品,鸡、鸭、南瓜子等,累了就在茶馆里歇歇脚,喝杯茶,吃点小点心,过过茶瘾,有时也会在茶楼里得到一些意外收获。一天的路程,虽然劳累,但是,看看肩上背的马桶包里的战果,觉得分外的自得其乐。
不过,那时乌镇应家桥的访卢阁茶楼是一座遥遥欲坠的危旧房屋,已经失去原有的风韵,柱蚀墙裂,楼板摇晃,破旧成不象样子了。据说最先的访卢阁已毁于日军侵华战争,我们那时光顾的访卢阁是战后随意搭建的,规模、样式已经面目全非了。不过由于他独特的地理位子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访卢阁还是独领风骚,是古镇茶客的首选之地。
追述访卢阁茶楼的来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唐朝陆羽、卢仝在此间品茶,两人切磋茶道极为高兴,卢仝为此曾写下饮茶歌,歌词我已记不清了,总之,访卢阁之名意谓两个茶友的相会,一直传颂到如今,一段时间,访卢阁已经成了古镇居民喝茶的代名词,朋友相聚、附近农村的老爷们只要一说:“上访卢”就知道在古镇喝茶。由此可见,访卢阁的名声是乌镇旅游开发的又一个亮点。
为了重现历史上的访卢阁,在修建时,按照老照片上的原有样子重新设计,还是两面临河,有宽敞的楼层,恢复从桥上可以进楼的梯段,木窗、瓦顶、不翘檐角,不是雕梁画栋、不大红大绿,还是原水乡建筑的朴素样式,复原了乌镇老茶馆原有的样子,现在的访卢阁早上本地茶客盈门,酒店以后就是游客的天下了,游客走累了,在新修的访卢阁里歇歇脚,喝杯清茶,在窗边撩望窗外来往船只、远眺沿河的水阁木屋,古镇水乡的美景尽收眼底,也是种享受。
小贴士:访卢阁位于东栅景区内,靠近应家桥
部分图片源自@一柄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