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早晨从木垒县城出发去往巴里坤,刚出城路况还不错,但到一个叉路口时我们为了不绕道,车子开上了正在修的路,结果路况极差,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一路上下左右的颠簸,一直在下雨,温度较低,中间还走了一段天山山脉的山窝子,我想如果天气好,这里应该景色不错的。到了巴里坤境内时终于上了S303,S303省道很平坦。
沿S303省道从木垒方向来去往巴里坤县城路过巴里坤湖,,打听了好几次都没找到湖的入口,只能在周围拍几张照片了。巴里坤湖由四周泉水汇集而成,是个咸水湖。据当地人说,由于干旱少雨,近几十年来湖的面积缩小很快。巴里坤湖远望呈椭圆形,湖面积不大,海拔大约在1600米左右。站在湖边,感觉一派空旷。四周山峦起伏,山脚下牛羊遍野。我们到的时候正在下小雨,风非常大。
巴里坤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镇,历史遗迹很多,并有“庙宇冠全疆”之称,由于巴里坤在汉、唐、元、清时有过多次战事,因而这里留有众多的军事遗迹、故事和传说。
古烽燧就是遗存的历史见证。巴里坤县境内有烽燧28座,4座为唐代建,其余均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古朴、凝重的烽燧默默矗立于山与湖之间,不语地承载着历史的繁盛和征战。
烽燧多构筑在地势高敞或山巅或崎岖山道间,据所处环境、气侯等不同,以土坯石块或夯土垒砌筑造。巴里坤的清烽燧多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清时的烽燧维持了汉时的风格,十里一墩,渐远为二十里一墩。现代人一般把烽燧统称为烽火台。在古老的巴里坤乃至西域,烽火台起着维护边关安全的基本功能。
巴里坤县有汉城及满城,汉城为清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岳飞的21代孙)督军建造,现存西南面城墙1.5公里,保留有西门“得胜门”城楼;是清代部队出入的城门。为了部队取得胜利,凯旋而归,所以取名得胜门。傍晚我们在阴雨中到达巴里坤县城。巴里坤建筑色彩鲜艳,县城规划非常规范,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今天一直在下雨,这边温度骤降,带的羽绒服发挥了作用。
巴里坤县城不大,数得着的几家酒店,我们住在了蒲类海大酒店,是县城里最好的酒店,相当于四星吧。
第二天雨过天晴,我们开始了巴里坤一日游。
巴里坤是大草原,但巴里坤草原不象内蒙古的草原那样一望无际,可以看到草天相接的地平线。而巴里坤是盆地,极目远望,四周与蓝天相接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巅。这些山都属于东天山。特别是南山尤为高大雄伟,山顶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山腰是四季常青的林带。
出巴里坤县城东行20多公里就是传说中的“大河古城”。这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唐代古城遗址。唐代时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富饶,商贾云集,军事重地。
古老的城墙饱经了世代沧桑仍然显得巍峨壮观,蜿蜒盘亘在巴里坤草原上。走进铁丝栏围护下的“大河古城”,如同看到了古老厚重的历史画面,遗址虽历经了战火和自然风雨的洗刷,但仍保留着原有的规模和历史风貌。历史记载,当年的“大河古城”曾驻扎3000士兵,屯垦耕地约5000亩,战马300多匹。
在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大河古城”遗址,面积不大,但水草丰美,是当年驻扎军队屯垦粮草的基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一路穿越和传递着文明。
站在城墙略高的地方,鸟瞰古城四周,就可清楚地看到“老城墙”的整个轮廓,城墙用夯土筑成,土质为黄色。古城呈长方形,中部有一道较宽的城墙将古城分为东西两个小城,分别为主城和附城。两座城东西并列,主城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80米;城墙最高近10米;宽12米。南城中部有敌台一个。城墙的四角设有角楼,但现已经看不清楚。
大河古城参观完回到县城,又从县城出来去了兰州湾子古遗址,兰州湾子位于县城西南角,距县城5公里。兰州湾子130多年前由一批祖籍来自甘肃兰州的人士在此居住,因而得名。
兰州湾子古遗址群简介: 1984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对兰州湾子在内许多隆起的大土石堆进行考察,在对其中一座古遗址挖掘后,发现竟是一座古人类石结构居住遗址,遗址占地约200平方米,分内外两个房屋,内室呈正方形,有100平方米。
遗址墙壁是用巨大的石头垒砌而成,宽2米,现残高2米。清理时从中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青铜器,其中一遵高近1米的陶瓮中,有碳化麦粒。清理时还发现,遗址曾多次为人居住,最后毁于大火。在兰州湾子的另一处,出土了17具人体骨骼,经碳14测定,这些均为3200年前的遗存。
2001年-2005年,西北大学考古研究室主任王建新教授多次率队来巴里坤,在考察和部分发掘中,他们在巴里坤小黑沟一带和巴里坤城南岳公台至西黑沟几十万平方公里内发现大型游牧民族生活遗址,仅岳公台--西黑沟一处就发现建筑遗址100座,古墓葬100多座,岩画1000多幅。
包括祭坛,石阶等大量人类活动遗址,构成了庞大的遗址群落。在几年的考古之后,王建新教授认为,这里很可能是我国古民族-大月氏的王庭。
巴里坤:凉爽怡人的气候、如诗如画的风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愧是西域名城。
(图/文:圣女莫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