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这空廓恬静如梦中桃源之地,曾经一边是金戈铁马,一边是暮鼓晨钟。哒哒的马蹄响和卜卜的木鱼声,在这山海之间交会的,是怎样一种生命的对话?
在这空廓恬静如梦中桃源之地,曾经一边是金戈铁马,一边是暮鼓晨钟。哒哒的马蹄响和卜卜的木鱼声,在这山海之间交会的,是怎样一种生命的对话?
大鹏所城东门外的龙头山上,有座东山寺。东山寺背山面海,风景幽雅绮丽,历来是骚人墨客的游览胜地。明代岭南名士王德昌曾漫游此寺,并写下了一首琅琅上口、流传甚广的七言律诗——《大鹏东山寺》:“不到东山二十秋,西风藜杖又重游,烟霞有约山如画,岁月无私人白头。檐下花飞深院静,菩提树荫古坛幽,丹梯欲上应长啸,遥望汪洋天际浮。”
我们知道,所城是古代沿边沿海要冲所修建的军事城池的称呼,其作用是负责沿边沿海的防务。2012年的深秋,当我站在大鹏所城北门的城墙之上,从城东的古校场遗址,望向不远处的东山寺,已经很难想象:在这空廓恬静如梦中桃源之地,曾经一边是金戈铁马,一边是暮鼓晨钟。哒哒的马蹄响和卜卜的木鱼声,在这山海之间交会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的对话?
根据史料记载,大鹏所城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初期,两广地区仍属元朝余疆,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廖永忠和朱亮祖平定广东,并在广东境内设置“卫”、“所”,卫戍沿海要冲,那时大鹏即开始屯军。不过,大鹏所城的修建,则是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 年)。当时的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奉命开筑大鹏所城,初选址大鹏半岛最南端的西涌,建了80多米城墙后停建,改在大鹏半岛东侧的大亚湾畔筑城。
相传大鹏所城刚落成之时,从广西过来的一位僧人,云游至此。他叫赖布衣,也是一位风水大师。他见所城东门外的东山之顶有紫霞光升腾,此乃祥瑞。他告诉当地人,在山腰福地修建一寺,可保平安吉祥。于是,这就有了东山寺。
东山寺有一名联云:“山接鹏城尘不染,脉分鹫岭地遍灵”,横额为“东山古刹”。东山寺大门门楣上刻的“东山古刹”四个大字,据说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所书。这个赖恩爵,就是今日大鹏所城内有道光皇帝亲笔“振威将军第”的那座大宅门的主人。
城外看所城
从喧嚣繁华的深圳中心区,到与世无争的大鹏所城,是一段不近的旅程。如果坐公交巴士,需要两个多小时。即使是开车走高速,也要个把钟头。其地理位置之偏远,地势之险僻,在清康熙年间的《新安县志》中有如是描述:新安县城至大鹏所城,“高山峻岭如弁鸟鹰三转,大小梅沙尖、九顿岭等处轿马难走,必步行越,横涌海港无渡,伺潮退以涉,无大风雨四日可至,遇有风雨,高山难越,海潮难沓不退,路期不定”。
我在走访大鹏所城的前一天,寻访了几个散布在大鹏半岛上的古村落。大鹏半岛的地形之复杂,地貌之多变,从接连遇上的急拐弯、陡坡,不时出现的限速15公里的指示标牌,就可见一斑。这样的穷山恶岭,“蛮荒之地”,在古代中国,自然是海盗与倭寇的登陆地点和理想巢穴。因此,作为海防门户、军事重镇的大鹏所城,其选址理所当然地是要慎之又慎,充满玄机。
大鹏所城选址的中途更改之谜,当地有这么一则传说。据说当年筑城的士兵在建城的夜晚惊闻黄猄的叫声,认为“黄猄黄猄,皇帝都惊”,不吉利,于是改址再筑。其实,从古人讲求的风水的角度来看,整个大鹏半岛分为南北两部分,中部有一段很窄的部分,当地人称“水头”,形若大鹏半岛的“脖颈”。而大鹏所城的初址,位于大鹏半岛南部的西涌,若有外敌从海上登陆先行控制了“水头”,也就扼住了大鹏半岛的脖子,那么大鹏所城的后路将被切断,所城也就成了一座 “锁城”——被锁被困死的一座城池。而改址之后的大鹏所城,依山傍海,地势险要,前有龙歧海澳可停泊战船,出海平寇,城所依排牙山后即为惠州大后方,进退有据。
在寻访大鹏古村落的那天晚上,我住在一个叫校场尾的地方。第二天一早,我们开车去寻找大鹏所城的古校场,意外地竟来到了游人罕至的大鹏所城前的龙歧海澳。龙歧,即“龙旗”;海澳,就是近海的滩涂。据史料记载,大鹏所城建城后,在城前的龙歧海澳填筑了一段长近800米的“海底小长城”。此处有一深水海澳,可容大小船舶出入。守城军士便在此处填以大石,筑以城池关闸,以阻敌船进入登岸。并留有闸门,以便所城战船进出。
在龙歧海澳边上,有一座谭公庙。谭公庙背依青山,面临大海。关于谭公其人,据《新安县志》和当地传说,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倭寇攻大鹏所城,时值冬夜,城中民众皆在梦中。当倭寇正准备登城偷袭时,恰被一谭姓老者夜出发现。谭公见贼登城,于是大声呼喊,并敲钟报警,呼众御城。守城官兵和民众闻讯惊起,对偷袭的倭寇进行了迎头痛击。大鹏所城守住了,但谭公却在这次的护城战事中不幸身亡。大鹏军民为铭记谭公恩德,便修了这座谭公庙。
将军城
有人说,大鹏所城,是深圳历史的背影。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从历史上来看,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它曾是管辖深港地区四百里海岸线的一个“省会门户”,深圳又名“鹏城”即渊源于此。可以说,大鹏所城是“深圳之源”。尽管今天的大鹏所城,看起来像个小渔村,而深圳却已是一个人口过千万的繁华大都市。六百年的沧桑隐藏在今日大鹏所城的斑驳石苔间,如同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那天,我从大鹏所城的南门入城,在城门内街头的那张手绘古城地图前端看良久。古城平面呈方形布局,占地约11万平方米。城墙由麻石与青砖砌成,墙基宽5米,墙体宽2米,墙高6米,整个城墙的周长约1000米。城墙上有雉堞(城垛)654个,并辟有马道,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有一座敌楼,每座敌楼两边设四个警铺。在所城外围的东、南、西三面,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宽5米、深3米的护城河,四时灌水。所城的北面没有护城河,但有靠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大鹏所城内有三条主要街道,分别是南门街、十字街和西门街。明清时期的古屋相间错落在街道、巷弄的两旁。大鹏所城的明清古建筑群,在笔者看来,最大的特色应该是当地人耳熟能详、提起来滔滔不绝的那些将军府邸。大鹏所城作为一座军事城池,将军辈出,可以说是一座将军之城。城中最有名的将军府邸,当然是我们前面提及的赖恩爵将军第。
赖恩爵将军,清代广东新安县大鹏城人(即大鹏所城人),生于清乾隆59年(公元1795年),是中国历史上和林则徐、关天培、邓廷桢齐名的抗英名将。鸦片战争或者说甲午海战的第一枪,即由赖恩爵将军率军在大鹏协辖区——现属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九龙海域打响。
赖恩爵将军的府第位于大鹏所城南门内右侧100米处,建于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是大鹏所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筑。整个将军第为清代府第式建筑群,由数十栋屋宇组成,建筑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规模十分宏伟。府第院门横匾为“振威将军第”五个金字,门前置一对石麟麒和一对象征武官府第的石鼓。将军第为侧门内进,正间为住宅。三套三进三间结构,当心间三厅三天井,左右次间三厅二天井十厢房,侧间为宾房。两间前长廊有月门相通,地面铺砖,长廊前有倒厢,正间有前院、侧廊,侧间有后院、偏厢,前后院均有水井。整座将军第以一丈多高的高墙围着,气势非凡。
最为大鹏所城人津津乐道的是赖家“三代五将”的故事。从清朝嘉庆到道光年间,鹏城赖家历经三代,出了五位将军,有人甚至把赖氏家族同历史上的杨家将相提并论,称“大宋杨家将,大清赖家军”。赖家将军多,因而在鹏城的府第也多,据统计共有将军第七座,可见赖家将昔日的光荣与辉煌。
大鹏所城内的赖府书房——崇兰书室,有一个大鹏所城的历史展。第一部分“源远流长”,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然后才是娓娓道来大鹏所城这座海防重镇,建城以来,在明代反抗倭寇和葡萄牙入侵、清代抗击英殖民侵略者。为了抗击外来侵略和保卫家园,多少鹏城英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从“崇兰书室”出来,我信步在所城的巷道里游走,不知不觉走到了灰扑扑的侯王庙。大鹏作为一座军城,这里的人们崇尚武力,更崇尚谋略。因此在这里遇上祭祀汉代留侯张良的庙宇,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如果不是庙门的对联:“灭项兴刘多妙计,庇民护国著奇功”,我很难把眼前这座不起眼的建筑和大鹏所城地图上的“侯王古庙”对上号来。也许,历史与现实总是会有许多吊诡,历史丰满之处往往现实很骨感。
离开侯王庙不远处,我居然转到了大鹏所城的城隍庙遗址。只见野草蔓生,断壁残垣。让人无端地想起宋代词人秦观的词《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寂静无声地驻守在大亚湾畔的这座大鹏所城,何尝不似这样一帘六百年的幽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