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人:凉山深处靓丽的风景线

  • 发表日期:
    2014-07-03  |
    来源:未知 | 点击数:
  •   凉山是彝人的地方,河边山里田间走的都是彝人。在美姑、昭觉,彝人约占人口97%,就是那几个汉人你也能想象的出是蹲在城里的。我在美姑访问了两个乡,都说全乡只有一个汉人,是乡政府干部。

      凉山彝人有一种对于他们“纯粹”彝族地位的自豪。在西昌,尔布什哈和我聊天,说到云南彝人的汉化习俗时露出明显的鄙夷神情。尔布是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甘洛末代土千户岭光电是他的父亲。他这份自豪令我吃惊,也叫即将进入大凉山“不毛”的我有点紧张。

      

    1

     

      彝族起源咱就不考察了,因为学术界还远没吵完呢,比如有人说彝人最初来自山东沿海,有的说来自伊朗,有的说南来,有的说北来……咱们只说一个能说清的故事,就是“六祖分支”。大约二千年前彝家先祖的六兄弟分家,那时候他们住在今天的云南昭通一带,也就是云贵川交界带。老大老二往南去了云南腹地,老三老四往西去了大凉山,老五老六去了贵州。老三老四这两支就是凉彝的祖先。为啥学术界比较一致接受这个六祖分支的故事呢?彝人有送亡灵回祖地的习俗。举行送灵仪式要念指路经,仔细告诉灵魂回祖地要经过哪些山山水水,免得他们迷路蹉跎。《指路经》在北京三联书店地下一层有卖的。通过研究各地彝人的指路经,学者们发现各地彝人送灵都送到云南昭通一带。

      后来到明清时期,云贵改土归流,中央政权的压迫把一些云贵彝人赶进了凉山,所以现在的凉山彝人也不都是老三老四那两支的后代。凉山彝人也有朝外迁徙的,比如盐源的彝人,比如宁蒗的彝人,都是凉山彝人的扩散。

      

    2

     

      按尔布什哈的说法,以前云贵川彝人的习俗差不多,但是明朝改土归流在云南和贵州成功,大大改变了那里彝人的文化。比如云南彝族现已不用火葬而用汉族的土葬法。最令尔布不齿的是云南彝家的堂屋里用汉字贴着“天地君亲师”。凉彝屋子里也敬祖先,可不是用这个方式。的确,我夏天在贵州时看见了一些“天地君亲师”出现在苗人、土家人的堂屋,在凉山彝人家看不到这个。到今天凉山彝人还都是火葬,我还参观了一个村子外的火葬场地。民国时期,这个那个小军阀颇有几个企图当为彝人移风易俗的时代楷模,试图在自己管得着的某片彝区“改土归流”,强令废除火葬,要求彝人贴对联,而且只能买司令给的对联,一两银子一副,买晚了还涨价。这样的军阀当然不可能搞定凉山。

      

    3

     

      其实凉山彝族内部也有差异,比如,大家都知道彝族男人的一个标志是把前额一撮头发缠成高翘的英雄结,其实那只是一部份人的习惯,流行在依诺、什乍地区。再比如令我们着迷的百褶裙,只流行在所地人当中。请看附图,凉山彝人可归作三部分,分别叫:所地人、什乍人、依诺人。这都是译音,还有写成所第、式杂、圣乍、以洛的。本地人对这三个区赋予简单易记的名字,分别叫小裤脚、中裤脚、大裤脚,是拿男子裤脚的宽窄尺寸来做代表的。所谓大裤脚有多宽大呢?扯起来和大裙子没什么区别。小裤脚则和我们平时的裤子一样。

      小裤脚、中裤脚、大裤脚的人不光在裤子上有区别,他们说不同的方言,除交界地带外基本上互相听不懂。80年代,中裤脚的语言被定为凉山彝族的“普通话”。喜德县有个镇叫米市,那里的语音被定为标准音,就好像北京话被定为普通话的标准音。

      先说下,附图只是粗略的区域示意图,免得你去钻研点资料然后拿特别细的细节来拷打我。甘洛县处在中、大裤脚两区的交界,而昭觉处在三个区的交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昭觉县这两年自称“彝族服饰之乡”。有的文献把凉山彝区划分的更细一点,有划成四个、五个、六个区的,但大家都承认这三个是主要的大区。其实各区的男女老少服饰都有特点,自成系统,比如帽子和裙子。单把男子裤脚拿出来说,简单直接,指称足够明白,也反映了彝族社会里雄性的主导地位。

      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罗。30年代末、40年代初,岭光电写了一本《倮情述论》,介绍凉山彝人这几部分的特点:所地人守旧迟缓,志气衰弱,不善技艺,往往坐失良机;什乍人和外界接触多,狡猾权变,轻浮攀比,学了汉人的不团结、缺信用,善于“持旧德以迎新智”;依诺人团结,勇战,重信,自尊,遵守传统价值观,擅长铁木铜银技艺。

      

    4

     

      岭光电的文章说过去依诺人比较先进,到他写文章的年代是什乍人比较先进。他认为活动地域大、与外界接触多的,就比较先进。他特别表扬盐源一带的彝人在和其他民族交往混杂中学到了新的生产和作战方式,经济发达,族人外出当官的也多。

      小、中、大裤脚的区别是怎么产生的?有的资料说最初都是中裤脚,后来依诺地区和外界交往多,生活奢侈,布匹容易获得,所以裤脚变大。小裤脚的产生原因则是作战中发现小裤脚比较方便实用。这只是资料里的一家之言,聊备一说罢了。其实一地的习俗是个整体,不会只因为布料来源而形成和维持。比如说,不同地区的统治者(土司和黑彝们)肯定对本地风俗有重要影响,但本文不可能展开来说了。

      我觉得岭光电60多年前说的几部分彝人的风气今天还留有点影子。美姑、昭觉、布拖这三个彝人比例最高的县中,布拖县城是最小最土的,不过他们正拼命地追赶,大兴豪华建筑工程。某年国庆节,布拖办了建县50年庆典,又游行又放焰火,据说花了上亿元,而这样一个穷县的年总产值也就在2000万元的数量级上,靠吃财政饭,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经济驱动力。我惊讶的是花这么多钱办活动,他们的宣传工作居然只限于凉山州内,成了只给本地人和直接领导看的大戏。我问过当地干部,他们不想对外宣传。这或许和岭光电说的守旧迟缓、坐失良机的习惯有关?

      这对于旅游者可能倒是个好消息。要是想看凉山彝族服装,找个赶集的日子到布拖看吧。这里逢十赶集。有个什么资料我晃过一眼,说布拖是凉彝传统服装保留最多的地方,我同意。姑娘们五六成群,装扮齐整,藏青色解放帽,两肩高挑的板正披肩,真正羊毛织的百褶裙有厚重沉稳的风范,红扑扑的脸膛,矫健的身姿,态度从容在集场上来回逛,我看了觉得走秀的成分大于做买卖。临离开布拖的头一晚,有个农民告诉我,他8月刚娶了老婆,就是在集市上供自己家人暗中参观后定下来才结婚的。我恍然大悟,难怪那么多健美的布拖姑娘无休止地结伙游荡,招摇过市。眼瞅着,真是一道挠心的靓丽风景线!

      图文BY网络

  • 上一篇:涉县梯田 深藏太行的“世界奇迹” 下一篇:悠游南岳 到南岳古镇重温慢时光
旅游图片
这个冬天的国境之南——海口
热点推荐
热图推荐
随机推荐
首 页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刊登广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