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代诗人元稹如是描写巫山,巫山因此蜚声中外。在我市五大功能区域建设中,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巫山,如何整合文化内涵与旅游资源,走出一条充满巫山特色的文化旅游相结合之路备受关注。20日,记者踏进巫山,探寻答案。
传播巫山文化
巫山博物馆是载体
李丽娟,24岁,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现为巫山博物馆唯一的正式讲解员。
20日10时,巫山博物馆,李丽娟正为游客讲解巫山博物馆馆藏和巫山历史文化。
“以前,到过巫山的游客都有一个共同感受:乘船观看巫峡、小三峡、小小三峡等自然景观,而对于巫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则只能从书中找,听导游说,看不见、摸不着”,李丽娟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巫山拥有独特的巫文化、龙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等,作为土生土长的巫山人、巫山博物馆讲解员,我有必要将巫山文化推广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巫山博物馆为全国县级一级博物馆,国家3A级景区,2012年12月1日正式开放,现有馆藏文物4万余件,珍贵文物1000余件,上至2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下至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在此,游客可近距离观看204万年前龙骨坡巫山人牙齿化石,了解巫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对巫山人200多万年前的生活场景进行了还原,比如,馆内专门打造了一个进深约4米、高约4米的实景山洞,洞内有‘巫山人’和一些文物,并配图说,向世人完整展示‘巫山人’”。李丽娟说,“巫山人”展厅是博物馆投资最大和最具特色的展厅。
打造神女景区
最快年底建成迎客
15时,乘船抵达离巫山县城约15公里处的长江北岸,青峰云霞间,一根巨石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这便是传说中的神女峰。为将神女文化融入到神女景区中,在神奇山水中,巫山借助雕塑、歌舞、影视等形式,将神女助大禹治水、朝为行云暮为雨等美丽传说展示给游客。
此时,几位建筑工人正紧锣密鼓地打造神女峰景区,景区内大部分步道、亭子已修建完毕,仙女洞、神女庙等则在修建中。
“巫山神女峰景区于2012年11月封闭建设,原本计划今年1月建成开放,但因建设难度大、上山路程远,加之运料劳力成本高,导致工程至今未完工。”65岁神女山景区安全员刘贤德介绍,“神女峰景区预计年底建成,届时,不仅可在200米处近距离观看神女,还可在高处欣赏长江美景、巫山红叶。”
从神女峰山脚到神女庙共有台阶3000多步,走完约3个小时。刘贤德告诉记者:“以前,三峡过境游客一般在船上远眺一下神女峰就走了,待神女峰景区建成后,游客会更多,届时,巫山文化将新增又一名片”。
走文旅结合路
创建杨柳坪艺术村
走进杨柳坪艺术村,满眼绿树,桃树挂满果实,街道干净整洁,从当地的门房、凉亭等,隐约散发出一种艺术气息。抬头一看村名——杨柳坪艺术村,乃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所题。
巫山县文联主席赵宁章介绍,杨柳坪艺术村是我市第一个实质性文艺创作基地,其位于巫山县巫峡镇南陵居委会,与县城隔江相望,背靠南陵观、望天坪旅游风景区,右邻巫峡长江大桥和文峰观。艺术村占地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配套了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并建了6个艺术展厅。
“截至目前,杨柳坪艺术村已接待市内外文艺家30余批次,500余人次,共展出各类文艺作品400余幅。”赵宁章认为,“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带动移民就近就业,稳定致富。”
个案
神女峰对岸农家乐 去年纯利润达15万
易光琼和丈夫宋清贵在巫峡神女峰对岸经营着农家乐。因地理优势,他们的农家乐颇有名气。
易光琼是巫山培石乡人,宋清贵则是神女峰岸边抱龙镇青石村人。2002年,易光琼嫁入青石村,当时,三峡工程蓄水位还不高,宋清贵靠打鱼为生。因其住房所在地为拍摄神女峰的最佳位置,所以,易光琼和宋清贵常接待徒步三峡或攀登神女峰的驴友,但日子过得清贫。2003年,大坝蓄水水位上升,易光琼的家退后安置,便在神女峰的对岸修建了农家乐。
十年发展,易光琼的家庭旅馆已发展到4层楼规模,另增加了两栋3层小楼,总面积1100多平方米。“游客主要集中在红叶节和各大假期,全年接待人数达到5万人次以上,最多的一天有800多人到家里吃饭住宿。”易光琼说,去年,纯利润超过15万元。
其实,在神女峰对岸,类似于易光琼的农家乐还有22户,他们正在享受旅游产业带来的甜美生活。
声音
文旅深度融合 提升巫山软实力
巫山县旅游局副局长覃麟:
文旅深度融合 提升巫山软实力
如何提升巫山文化软实力?巫山县旅游局副局长覃麟表示,深化文旅结合,发挥巫山的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打造精品生态景区和文化精品景区,“文化是旅游之魂,巫山既有‘大小三峡’‘巫山十二峰’冠绝天下,又有‘巴楚文化、神女文化和巫文化’衍生交融,‘三峡精神、移民精神’熠熠生辉。”
在文化建设和景区打造互动方面,巫山将“神女文化”融入到“神女”景区中;将“巴楚文化”融入到“小三峡”景区中,包括复建“三峡栈道”,解密 “三峡悬棺”,复原“巴人部落”,再现“千年古镇”,推动“船工号子”“抬工号子”艺术化;将“移民文化”融入到“港湾新城”中,让游客在新旧城市的对比中,在古今三峡变化中感受人类的伟大、三峡工程的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