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印度特派记者 杨檬】从古代起,朝圣就一直是去印度的最好动力。佛教朝拜的传统已延续了千年。佛教的四大圣地——佛陀的出生地(蓝毗尼)、悟道成佛处(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处(鹿野苑)、涅槃处(拘尸那迦)——之中,有3处都位于印度。近日,记者沿着当年释迦牟尼的脚印踏访这片古老的土地。
神圣的大菩提寺
菩提伽耶,牧羊女乳粥救王子
位于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菩提伽耶是座小城,却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中最重要的朝圣之地——佛祖的悟道成佛处。汽车在桥上缓缓前行,穿过著名的尼连禅河,尽管如今河水大部分已干涸,但从宽阔的河床可推断,昔日这里定是碧波荡漾、气势不凡。芦苇随风轻轻摇摆,似在讲述很久以前乔达摩·悉达多的故事。
2500多年前,这名年轻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放弃荣华富贵,苦苦寻求人类苦难的解脱之道。他在尼连禅河附近践行了6年严苛的苦修生活,却始终未找到生老病死的解脱之法。于是他放弃苦修,在河中洗去多年积垢,来到宇奴唯拉村。村长善良的女儿舒亚塔为这名饥肠辘辘的苦行僧端来一碗乳粥,让他恢复了体力。
今天的宇奴唯拉村遗址,大片如茵的草地上孤零零矗立着一座砖石垒砌而成的高大圆顶纪念塔,据说塔内就是舒亚塔家当年的房屋所在。矮小的砖红色石碑,讲述了这里的建筑和发掘历史。看到《环球时报》记者一行,附近村落的村民都聚拢过来,远远地友好挥手。让人不禁想到,舒亚塔的后人把她的善良传承下来。当初若不是舒亚塔的供养,释迦牟尼可能无力走到菩提树下静思。
菩提树下,悉达多顿悟成佛
备受尊崇的大菩提树位于摩诃菩提寺中。昔日佛祖打坐的方寸之地,如今已成圣地。这座巍峨的寺庙高52米,形如金字塔。顶部有逐层渐小的伞盖,四面的佛像浮雕精致庄严。整个大殿由石头雕造,朝拜者一进佛殿,就能看到高台上金色的释迦牟尼大佛。寺庙的其余三面有60余根高2米的石栏,据传是阿育王为保护菩提树所造。
当年悉达多来到菩提树下用草铺了个座位,面朝东方盘腿而坐,发誓: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这样冥思苦想了七七四十九天,他终于豁然觉悟,从此成佛,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如今的大菩提树枝繁叶茂,像把撑开的巨伞遮住寺庙后半部。但它并非当初那棵菩提树。据说阿育王之女曾把老菩提树的分枝栽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其本树数次遭异教徒毁坏,每次都从狮子国移枝回来,才有了今天的菩提树。
记者拜谒摩诃菩提寺正值黄昏时分,菩提树下数百名僧人双手合十、盘膝打坐,晚风中他们的诵经声传得很远,一直传到我这个异乡人心中。信步走到寺庙旁的湖边,暮色中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似浮于水面,同两旁的灯影一起倒在湖面上,庄严静谧。千百年来,无论风雨变迁,菩提伽耶一直是佛教徒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但对并不信奉佛教的印度人来说,或许它只是一抹岁月的痕迹。
鹿野苑,佛祖初转法轮处
在距离印度北方邦的瓦拉纳西10公里处,佛陀的存在早已融入鹿野苑安静的废墟中。佛陀顿悟后,走了250多公里来到伽尸国(如今的瓦拉纳西),在鹿野苑找到当初在尼连禅河附近离他而去的5个伙伴。释迦牟尼向其讲解佛法,阐述人生轮回、善恶因果、修行超脱之道。5人顿悟后,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在这里,释迦牟尼创建了僧伽(社团)。佛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释迦牟尼从此开始,住世说法45年。鹿野苑也被尊为佛祖“初转法轮”处。
在当地国王和富商支持下,佛教传播开来。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的玄奘都曾来此拜谒。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突厥人掠夺,所有建筑几乎被破坏殆尽。同印度其他地方的佛教圣地一样,鹿野苑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的鹿野苑,只能看到地表大片斑驳的建筑废墟。唯有30多米高的答枚克佛塔保存下来。在高大的佛塔前,三五成群的僧尼双手合十,口念佛经,绕塔而行,祈福保佑。午后的阳光下,远处暗红色砖石的废墟静静铺展在绿色草地上,庄严而美丽。顺着高高低低的遗迹走到一棵大菩提树下,两名红衣僧人正在树下小憩,他们告诉记者,这棵树是从菩提伽耶那棵大树移枝而来,他们则是来自西藏。
王舍城,国王皈依佛教
距菩提伽耶40多公里处的拉杰吉尔,古代叫王舍城。佛陀在世时,这里是强大的摩羯陀王国的首都。当年悉达多还未成佛前,第一次来到王舍城,他的平静和优雅征服了民众和国王。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后,佛陀带领千名信徒回到这里。国王恭敬迎请,并皈依佛教,还建造了令王舍城闻名于世的是竹林精舍,献给佛陀和他的信徒修行。
记者来到竹林精舍时,夜幕已降临,让人几乎无法分辨眼前的景物,四下里静谧无声,只能在这寂静中遥想当年众僧修行说法的壮观场面。王舍城西边的山上有温泉,据说释迦牟尼曾以温泉洗浴。城东边是佛陀长住的灵鹫山。如今,山顶只留下当年佛祖讲经的青石平台,终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信徒的膜拜。千年不变的诵经声,一直回荡在空灵的山谷中……
从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到80岁涅槃,释迦牟尼的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化度无数弟子,让佛教从这片古老的土地最终传到全世界。可惜《环球时报》记者没能有机会拜谒佛祖的涅槃处——位于印度北方邦的拘尸那迦。在那里,临去之际,佛祖安慰弟子道:“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