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有43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多姿多彩和民俗风情,其中以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风情和民间艺术、“二人转”最具特色。全省各地丰富多彩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慕名而的中外游客。
吉林过大年
年是最能体现关东风情和关东文化的节日,在吉林这片沃土上,黑色的土地,银白的仙境,炊烟缭绕的暖屋,纯朴的笑脸,暖暖的热炕,二人转的欢乐。一起动手,包上东北年夜饺子,无限量畅食东北铁锅大炖菜,雪村之夜燃放起夜空闪亮的焰火。
在晶莹洁白的雾凇树下许下新年心愿,在雪花飘舞的露天温泉洗去疲惫,在原始的冬捕冰面渔猎欢歌,在无际的林海雪原滑雪驰骋。
冬游吉林,天天过年。在吉林,流传着千年的俗语:“过个大年,忙乱半年”,从入冬到过年,天天都年事忙。杀年猪、祭灶王,剪窗花,写对联,蒸干粮,包饺子,燃焰火,放烟花,其乐融融。
朝鲜族民俗
延边州是朝鲜族最大聚集地,居室以四面坡,白灰墙,有房无院,过门坎就是平地炕为特点。饮食以大米为主,打糕、冷面(长寿面)、泡菜、米酒(马格利)。服饰崇尚白色,素有“白衣民族”之称。男子上衣短,裤裆大,戴礼帽。女子穿长裙,边绸缎。朝鲜族素有“礼仪民族”之美称。晚辈不在长辈面前喝酒,或背席而饮,不当着老人面吸烟。老人60岁时,举行花甲仪式,行跪拜礼,载歌载舞,共同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节朝鲜族人能歌善舞,被誉为“歌舞民族”,喜爱体育运动,有踢足球、摔跤、压跳板、荡秋千等。
满族民俗
吉林是满族的发祥地,四千年前聚居在长白山区。居室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之称。“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三大怪”之一。饮食喜食猪肉、黏食、豆包、饺子,爱吃“萨其玛”、野果、蜜饯。酸菜、大酱为冬季主要食用菜品。服饰为旗袍、马褂、坎肩,捻襟、扣绊、开叉。男人穿乌拉鞋,女子穿高底或厚底鞋。衣帽上缀有各种佩饰。常见的礼有“请安”和“打千”。
蒙古族民俗
吉林省蒙古族主要集中在西部白城、松原地区。居室为蒙古包,以当门为上,男人睡左,女人睡右。家长在佛龛前面,客人睡在门边。饮食白食为奶制食品、奶制饮料;红食为肉食品。服饰长袍、腰带、靴子、首饰。蒙古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族人平时见面时互递鼻烟壶。婚礼、宴席、庆贺或节日见面时要互送哈达。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吉林大地上流传,发展二百多年的地方小戏,有着极其广泛、身后的群众基础,是东北广大城乡观众所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二人转土色土香,一树多枝,表演特点是:唱、扮、舞、说、诀,通俗易懂,不隔语、不隔音,因此人们说它“明白、热闹、对味、开窍”“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是广大东北人民的掌上明珠。
二人转演员多才多艺,由男、女二人一副架演唱,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嫁”“小翻车”等。现在,吉林省各地有很多二人转表演场所,是各地游客来吉林旅游的必到之处。
东北大秧歌
亦称“扭大秧歌”,是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北方秧歌有两种,一种是绑着高木腿的表演,称为“踩高跷”;一种是在平地扭演的称为“地蹦子”。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